传了千年的禹之乐器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26 20:15:23 点击:

摘   要:《孟子·尽心下》记有孟子与他的学生亲眼见到一个夏禹时的钮钟之事。钮钟属于古代乐器“钟”的一种,也可以写作钟钮。古代的“鐘”有多种释义,但它的本义是古时盛酒的器皿,可因敲打而发出声音,后来均泛指由青铜制成的打击乐器。与“钟”有关系的陶钟、甬钟、镈钟、钮钟、编钟等古代乐器,在形制上是有差别的。钮钟特点是合瓦形,平舞,平腹,铣侈,于口微凹,舞上有一圆条形的长圆钮,体小,它在保持“一钟二音”的特征上提高和改善了演奏的音质。

关键词:禹之乐器;千年乐器;青铜乐器; 钟钮;一钟二音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说:“在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孟轲和他的学生高子似乎都曾亲眼见到一个夏禹时的钟。他们曾就其钟纽何以有剥蚀痕迹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1]夏禹时代是公元前2070年左右,与孟子(约前372—前289)相距1800年左右。孟子等看见的是什么“钟”——能保存这么长久的时间?

一、孟子时的禹之乐器

这个“钟”不是普通的“钟”,而是一件乐器。孟子和他的学生都亲眼见到了这个钟,这是有可靠的文字记载的。《孟子·尽心下》有如下记载: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2]

译为现代文,即是:

高子说:“禹的音乐超过周文王的音乐。”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高子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钮都快断了。”

孟子说:“这样说怎么足够呢?城门下的车辙,难道是两匹马的力量留下的吗?”

高子对话中的“追”字,本义是追赶,引申为回溯过去,补做过去的事。《说文解字》释为:“逐也。诗、礼假为治金玉之。”所以又指古代乐器钟上用以悬挂的钮眼。这里的“追蠡”,东汉末年经学家、《孟子注疏》的作者赵岐说:“追,钟钮也”;“蠡,欲绝之貌也”。[3]钟钮属于古代乐器“钟”的一种。钟钮之“钮”为挂钟的扁环,将它安放在钟架上横梁的槽眼中,用穿钉套过去,再用一个横销把穿钉固住。这样的悬挂,既不会使钟身因敲打而转动,而且因为四壁悬空,也不会妨碍钟声传播。

这段记载中,末句孟子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通过钟钮的厚度来判定音乐境界的高低,是有失偏颇的,正如城门下的车迹,难道只是两匹马的力量吗?不过,这段记载中今人最关注的是说那个快要断了的钟钮是禹时期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件在那时就已经传存了1800年的乐器。

钮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写作“钟纽”,这个“纽”字不正确。虽然“纽”“钮”都有“器物上可以提起或系挂的部分”之意思,但是,“纽”字和“钮”字是有区别的。“钮”可以做“纽”用,而“纽”不能做“钮”用。一般来说,与布有关的较软的物件写作“纽”;与金属有关,包括玻璃、贝壳、骨头、木头、皮革等较硬的物件写作“钮”。钟钮之“钟”由青铜所铸造,应该作“钮”而不是“纽”。

钮钟传承达1800年!这很令人怀疑——即便它是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认可的,即便它是由青铜所铸造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青铜器由于受环境中存在的水、二氧化碳、氧气、硫化物、盐类以及微生物的长期作用,加之自身合金的冶铸缺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各种颜色的铜锈、铜斑,所以,要保存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确实有不小的难度。孟子与他的学生在讨论禹之乐器时也认为有剥蚀痕迹,所以,《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在描述“钟纽”这件事情时,使用了“似乎”二字,表示了著述者对此事一定程度的怀疑。

其实,只要方法恰当,勤于保养,青铜器是可以长期存在的。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的成都青羊宫的“镇宫之宝”是两只青羊,一只独角,一只双角。独角青羊造型独特,工艺神巧。据记载,独角青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四川籍的大学士张鹏翮从北京买来送给青羊宫的。另一只双角青羊是由成都张柯氏特请云南匠师陈文炳、顾体仁于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的,以配独角铜羊。这两只青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仍然色如赤金,闪闪发光。尤其是,传说独角铜羊为南宋宰相贾似道“半闲堂”的铜薰炉,那就更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二、钟钮还是钮钟?

东汉经学家赵岐将“追”称为“钟钮”。这与我们所熟知的与“钟”有关系的古代乐器如甬钟、镈钟、编钟等将乐器的主体“钟”放在该名称的后面,而将表示该乐器特点的“甬”“镈”“编”放在该名称的前面的习惯称呼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按今天的习惯称谓,因其钮是最大特点,钟钮应该称为钮钟。

在《孟子·尽心下》篇谈论这件禹之乐器时,他们关注的不是这件乐器的主体“钟”,而是它的“钮”快要断了。文内该乐器的主体“钟”是置于名称前面的,而将表示该乐器特点的“钮”放在名称后面。这说明,古人与今人对名称构造的关注点是有差别的。

有一些并列结构的汉语词汇是可以前后颠倒而不影响词义表达的。例如:打击—击打、相互—互相、依傍—傍依、灌溉—溉灌……所以,孟子所见到的禹之乐器,称为钟钮、钮钟,都是可以的;不过,从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看,应该与甬钟、镈钟、编钟这类乐器称谓一致为好,称为钮钟。

三、钮钟与其他的“钟”

古代的“钟”有多种释义,但它的本义是古时盛酒的器皿,可因敲打而发出声音;“钟”与“铃”一脉相承,后来均泛指由青铜制成的打击乐器和摇动响器。

与“钟”有关系的陶钟、甬钟、钮钟、镈钟、编钟等古代乐器,在形制上是有差别的。

陶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出现了陶器,它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器在古代主要是作为生活用品而使用。也出现有陶钟,作为乐器的陶钟声音不脆亮且极易损坏,所以在青铜器类的乐器出现后,陶钟就只是工艺品而不再是乐器了。

甬钟。《积微居小学述林》说:“甬本是钟,乃后人用字变迁,缩小其义为钟柄。”[4]“甬”为古代的钟柄名。甬钟的特征之一是甬部为上细下粗的带有锥度的圆柱形,能旋、斡,这一结构使其具备牢固悬挂演奏的功能;特征之二是钟体钲部(钟身正面的上部)设置了“枚”,这些枚通常对称排列,每面六组,每组3枚,正反两面共36枚。由于枚的作用,使甬钟的音响、音色比无枚的铙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征之三是在音乐、音响性能上具备第二基音(一个音在鼓中心,一个音在鼓侧),有“一钟二音”的突出表现。

镈钟。“镈”字从金从尃,“尃”意为“展示花样”,“金”与“尃”联合起来表示“铸刻有花纹图案的钟”。“镈”的本义除指钟一类乐器外,也指锄类农具。镈钟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花纹图案,而一般的铜钟器身外表光滑,没有任何纹样;特征之二是合瓦形,镈口平齐,不像其他钟口呈弧状,扁钮,体大。镈钟始见于殷末,盛行于东周。东周时期的镈钟已发展成为一种与编钟相类似的具有旋律性能的乐器,其原有的仅奏低音的和声性能也因镈数的增加和音域的扩展而大大增强。

编钟。编钟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编”,“编”有二义: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由青铜铸成的,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使其发出不同的乐音;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美妙的乐曲。甬钟、镈钟、钮钟都可以单独组成编钟,也可以相互组成编钟。

钮钟。钮钟特点是合瓦形,平舞(钟顶),平腹,铣(钟中两角)侈,于口(铣间的钟口)微凹,舞上有条环钮,体小。与甬钟相比最大的差别是改变了甬钟侧悬的甬。以钮代甬,使钟由侧悬改为直悬,从而可以更加保持钟的稳定性,在保持“一钟二音”的特征上可提高和改善演奏的音质。

我国出土的钮钟不少。据《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发掘简报》[5],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有一套保存完好的春秋钮钟,共九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通高11.75—21.52厘米,重0.781—2.265公斤。钟体呈合瓦形。钟的顶部有一长方形条状竖环钮,上饰蟠螭纹。该钟内虽铸有铭文,可是器主的名字已被铲。推测其原因是该钟本非墓主所有,是通过战争或其他方式所获取。该钟在出土时仍然有较准确的音质。这是我国出土的钮钟精品之一。

注释: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第一章“远古”,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2]杨伯峻:《孟子译注》之《尽心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4]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淅川下寺一號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81年第2期。

作者 刘 桢:四川农业大学团委干部

杨健乔: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

推荐访问:传了 乐器 千年
上一篇:XX市集体经济“空壳村”脱壳汇报材料
下一篇:在对XXX镇党委20XX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集中检查考核会议上讲话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