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27 08:50:04 点击:

[摘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面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专门由师范院校系统定向培养教师的教育体系日益凸显其不足,急需改革教师培养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机制。为此,我们建议在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实施“教育学双学位”制度,在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实施“一年制教育学硕士学位”制度,在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实施“三年制教师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制度,从而建设高水平、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培养 综合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08-0005-03

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创新,使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唯有如此,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增加就业,切实抓好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才有能力扶贫,实现每年一千万人口脱贫的目标;才有能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才能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世界著名专家对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自1960年以来至今五十多年的经济增长过程的最新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教育质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优质教育资源首先体现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有研究显示,与增加投入、缩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扩大学校自主权相比,提高教师素质对教育质量提升更具决定性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并加大力度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教育培养体系出现的新趋势

20世纪初期,我国参考相关国家做法,独立设置了若干师范院校。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在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面对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专门由师范院校系统定向培养教师的教育体系越来越难以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对此,当前的教师培养体系出现了这样一种新形势,即越来越多的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其毕业生愿意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而许多师范院校则向综合大学转型,其毕业生愿意选择教师以外的职业。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包括教师这一宝贵人力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多地遵循人才市场的供求规律而不再按照政府计划进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教师,不论是师范院校还是非师范院校,只有当它培养的人才成为高质量的教师时,才能得到人才市场和社会的肯定,自身也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例如,在北京享有盛名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其2016年招聘的16名新教师中,有博士9人、硕士7人。这些新教师全部来自综合大学而非师范院校,其中一半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据统计,近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越来越多,2010~2016年的6年内增长了3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工作较稳定等因素。这些因素反映到劳动力市场中,促使综合院校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意愿不断提高。在同一层次的高等院校中,同师范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往往拥有更雄厚的基础学科实力和更好的生源,其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更宽厚、扎实。因此,尽管综合大学的毕业生缺少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专业培训,但他们在教师人才市场上仍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许多中小学不得不在聘任他们之后对其进行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专业的必要培训,以帮助他们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一现象说明,目前我国综合大学等非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仍受到一些体制机制性因素的约束。例如,近年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申请过以培养高质量教师为目标的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但都没有获得相关机构的批准。

与此同时,许多师范大学客观上正在逐步向综合大学转型。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既是一种历史性趋势,也是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走过的道路。目前,我国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数量仅占学生总数的30%~40%左右。这些师范院校虽然有部分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的免费师范生,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这些免费师范生能够将教师岗位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在刚毕业时选择去学校担任教师,但是若干年后很容易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离开学校,谋求其他自己更喜欢、更适合的工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难对自己的终身职业做出成熟的选择。因此,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保证优秀教师来源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样才能吸引各类大学的优秀毕业生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和师范院校转型是一种历史潮流。我国早在20世纪末期就提出了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培养教师的方针。例如,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但是,由于体制性等复杂因素的约束,我国始终没有形成一種有效的教师培养体制机制,使其既能充分发挥现有师范院校的作用,又有其他各类高校的广泛参与。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申请获得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但未能获得相关机构批准的根本原因。

二、综合大学教师队伍培养建议

针对当前教师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综合大学未能充分发挥其培养教师队伍的优势等问题,我们建议:

(一)在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实施“教育学双学位”制度

可以借鉴目前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制度,即让数理化文史哲等各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兼修经济学的课程;学分修满且考试合格者,毕业时可以同时获得本专业学士(理学学士或文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两个学位。实行“教育学双学位”制度,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兼修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课程,并参加必要的教学实习和实践。学分修满并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在毕业时同时获得本专业的学士学位和教育学学士学位,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种双学位制度之所以可行,是因为根据当今通识教育的理念,许多综合院校设置了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这些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可以同时作为攻读双学位的学分。当然,学生攻读双学位要比只学本专业知识辛苦,但这也为他们未来的發展提供了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现实来看,攻读双学位的学生都是比较优秀、有抱负、勇于接受挑战的学生。学校应鼓励对教师职业感兴趣的本科生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兼修教育学双学位课程,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教师。

(二)在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实施“一年制教育学硕士学位”制度

对于数理化文史哲等各专业的本科生,凡是毕业后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可以在本校或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院校继续学习一年的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课程。一年后学业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种制度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宽厚的高质量教师,这也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建设师资队伍的基本做法。

(三)在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实施“三年制教师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制度

考虑到目前许多中学已开始聘请博士学位获得者任教,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实施“三年制教师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制度。针对培养教师这一目的,数理化文史哲等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完本专业课程并顺利毕业后,要再用三年时间学习博士教育阶段的课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进一步深化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更深入、全面地学习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课程。对于学业成绩达到相关标准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可授予教师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种模式应该成为我国未来高水平高级中学培养教师的重要模式之一。

以上建议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在整个教师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加快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增强其办学活力和造血功能,并增强其对飞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设一个高水平、有活力、有竞争力、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能力训练,将会大大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推荐访问:机制创新 培养 教师 研究
上一篇:旗袍的年代
下一篇:重写现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