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发展与扩展内需战略的关系及策略选择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27 13:55:03 点击:

[摘要]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发展体育经济可以培育新的消费点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加就业。文章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经济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必须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并探索发展模式;同步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与惠民工程建设来拓展体育消费市场;构建体育经济发展的产业联动机制和多主体推动机制,增强体育产业联动优势和经济拉动能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产业融合;产业结构优化

[作者简介]余文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151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132-04

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和攻坚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即内需拉动,通过挖掘、开拓国内市场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撑力。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业联动性强、需求潜力大、吸纳就业能力强、附加值高、环境污染低等特点,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是实现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消费面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一、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证明,过度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和难以为继的。在国外经济增长普遍低迷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再建立在出口拉动的基础上,必须把重点转向国内市场的开拓上面,通过培育、刺激新的消费点,形成新的消费领域,来构建经济增长的内生和永续机制。事实上,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和高端化,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扩大消费的基础。当前,不管是政府决策部门还是学术界,对于扩大内需战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就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并逐步将其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谢伏瞻,2011),特别是在多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挖掘国内内需潜力,解决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障碍,增强消费拉动力,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很显然,扩大内需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现与新需求的挖掘(即新的消费点的培育与形成)、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能力及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这些要素都会对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应该是内需市场的挖掘与拓展即消费点的培育,这是扩大内需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找准了需要挖掘的消费领域,才能在投资、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否则扩大内需将无从谈起和难以企及。而这个消费点并不是随意确定的,需要考虑到其发展的潜力、空间、可行性及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然、人的发展的协调性,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性、永续性。其中,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事实也是如此,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优化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应该同步推进,这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立足点。

二、体育经济发展与扩大内需战略的契合

(一)体育产业发展可以培育新的消费点和经济增长点

从体育产业的行业属性来看,体育产业属于我国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中的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说明体育产业与我国产业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具备了产业扶持的基础。从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民众已经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甚至是享受型的阶段迈进,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对享受型、健康型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大,体育消费作为较为廉价的健康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赋予了体育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可能和有条件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点。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托、互为促进的,体育产业的成熟和发展壮大必然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甚至还可以催生新的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关于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其经济贡献的作用早已被国民经济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所证实。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体育产业创造的消费额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在21个服务业中居前3名。在世界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1%-3%,美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更是达到了7%,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且出现不断扩张之势。2007年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已经占到了GDP的0.5%。国家体育总局的测算结果显示,在从业人员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体育产业经济总量约为农、林、牧、渔服务业等产业的1倍。有关调查还显示,我国体育产业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增加国民经济0.07个百分点;即体育产业每增加1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将会推动国民经济增加2.2938个单位增加值的总产出。上述表明,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形成新的消费点,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这对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是极为有利的。

(二)体育产业联动性强,有利于在优化产业结构中促进扩大内需的实现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实际上,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推进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体育产业作为无烟产业、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体育产业高产业联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但具有可延续增值的产业链,而且还可以与其他产业形成交叉互动、相互联动的产业关系。带动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广告、商业、博彩娱乐产业、金融产业、通讯产业、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服装、交通通讯等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巨大的聚集效应,扩大市场需求。例如美国,其体育产业中仅门票和赛事转播权就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加上由体育产业带动的旅游业、纪念品和体育中介等其他产业的总产值超过汽车制造业的经济发展前四大产业之一:意大利体育旅游年产值将近500亿美元,英国体育年产值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总额,达到了70亿英镑,每年为政府增加税收24亿英镑;我国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达到了20亿美元。很显然,体育产业在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强经济联动效应中的作用非常显著,扩大内需的目标就在于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需求来增强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和可持续性,而发展体育产业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三)体育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筑牢扩大内需的基础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旨归,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形成消费,而消费的实现必须同时满足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两个要件。就消费能力而言,重点是要解决好民众的就业问题,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增强消费能力。体育产业具有关联度强的特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可以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解决社会就业难题。如2002-2007年,我国为筹办奥运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94万个,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32万个左右。

三、扩大内需背景下体育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维和机制保障

体育产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和被经济发展所证实的,在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突破口而得到更为有力的培育和发展。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是单向性的,既要考虑产业自身的体育服务功能。又要兼顾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契合。

(一)提升体育产业的战略地位和探索发展新模式要同时兼顾

体育产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主要是通过其经济功能来实现。从现实来看。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功能的发挥并不理想,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性质导致了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体育产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没有明晰化,其在体育事业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掣肘和极大限制。体育产业空间的扩容、经济功能的强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确立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增强。而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低碳、环保、娱乐的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与我国所倡导和实行的低碳经济战略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而且还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极强的经济效应。鉴于此,体育产业不应该再仅仅局限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附属品,而是要从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它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以及作为高端文化产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来推进。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理念、运作模式、产业规模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世界诸多国家已经把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投资目光转向了我国的市场,纷纷进驻我国投资以抢占市场,这就决定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构建集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基金等在内的政策体系,完善体育产业运作模式,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与国外体育企业合作的新机制,通过借助国外的资源优势和平台,加强对国内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并促使其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体育产业发展要与惠民工程同步推进,拓展体育消费市场

体育产业具有惠民性、全众性,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限制在城市,而且还要放眼农村。事实上,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农村。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限制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即收入水平)和体育基础设施不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逐步改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下阶段要开拓农村市场,释放农民的消费需求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加强农村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位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其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举措,与以往城镇化建设不同的是,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带动为重要推动力量,这无疑为启动农村市场的体育消费提供空间和政策支撑。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农村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完善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使更多群体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丰富其业余生活,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篱笆与障碍,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农村的体育市场,可以带动建筑、商业、餐饮、体育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在农村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解决更多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体育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惠民工程来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提前统筹,谋划好体育公共基础建设的布局。

(三)完善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机制,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

释放体育的经济价值是发展体育经济的关键,这就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化发展体系,笔者认为这起码包括产业联动机制和多主体推动机制。产业联动机制方面,体育产业发展对扩大内需作用主要是通过带到其他产业的发展来实现,为此应该发挥体育产业独特产业联动优势和经济拉动能力。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推进产业联动和实现经济拉动的主要途径,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与什么产业融合及如何实现融合。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加上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而且政府掌握着大部分的体育产业资源,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就必须发挥政府的力量,由政府对体育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推动,并配套相关政策制度予以推进。当然,在此过程中,并不是强调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绝对、永恒主导,而应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进行适度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视势而为”。在体育产业欲融合的产业上,也要符合国家和区域产业的发展导向及产业发展规律。鉴于我国实行的是低碳型经济和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议体育产业重点推进与旅游业、文化创业产业、金融业、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等产业的融合。而在与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挖掘、发挥地方特色。如可以借鉴湖北清江闯滩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龙舟赛、土家族摆手舞等模式,尽可能地把体育、旅游与地方的民俗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开发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具魅力的体育旅游项目。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还要考虑所开发项目的群众参与面,如在体育旅游项目中,要改变过去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而是开发诸如登山、滑雪、水上运动、沙漠探险、大型娱乐比赛等群众性参与面广而又有利于期身体健康的体育旅游项目,以此最大限度地增强活动对民众的吸引力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多主体推动机制方面。当前,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推动。这既有我国经济体制性质的因素,也有体育产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但从发达国家体育经济的发展经验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绝对的政府主导是不可行的,也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难以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体育经济的推动机制应该转向政府和多种市场主体共同主导的推进机制。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完全由市场进行推动的条件和基础,但是相关政府部门要有这种意识和机制调整的提前准备。在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更多的应该是在宏观调控层面,通过设计和优化制度安排,为体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创建良好环境,以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而具体的运作应该由市场来完成。

[责任编辑:舒生]

推荐访问:内需 经济发展 扩展 策略 战略
上一篇:2022年在领导干部党纪政纪法纪(三纪)教育培训班上讲话(范本)
下一篇:基层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引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