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价值意蕴与政治逻辑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1 08:55:06 点击: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本情怀的继承与弘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中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政治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提供政治上的保证,使这一理念从“应然”转化为“实然”,从“价值”转化为“现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意蕴;政治逻辑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1-0024-08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最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之一,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四次提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贯彻切实体现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如果说经济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那么,政治建设是保证,并通过政治原则、价值体系、制度安排、实现形式为政治运行逻辑以及实践路径来保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落到实处。

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价值意蕴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这个理念赋予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鲜明的时代内涵,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为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提供了目标和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价值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本情怀的继承与弘扬。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24)整个世界历史其实是人类通過人的劳动而产生的过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认为,必须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这就充分肯定了历史的人民性和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是否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决定性力量,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继承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4](P88)无论是在争取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始终坚持的宗旨,坚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情怀来源于对人崇高本性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最终的关怀是个体的自由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并指出未来社会应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包含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也包含了对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持续发展的战略总部署,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情怀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具体和生动体现。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民本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和政府的根本,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时期,此后在各个朝代虽历经演变,但其理念的主旨始终没变,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在《尚书·五子之歌》中最早出现了“民本”的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朝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敬德”和“保民”。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爱民、养民、富民、惠民、教民等。孔子认为应该先富民后养民;荀子认为“养民”是“教民”的前提,而“教民”是礼治的基础;孟子作为传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信条。墨子认为,判断一件事情,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更要参考当今老百姓的亲身实践,对于国家的政策还要看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把顺民意和顺民心作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前提,提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即有道的君主治理国家不应该以自己的心愿为主,而应该以老百姓的心愿为主[5](P102)。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指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历代君主也都谈到“民本”思想,李世民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6](P87)朱元璋认为,天下所有的财物都是用来养育百姓的,身为君主应把养育百姓作为自己的职责。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体现在政治上是安民、顺民,体现在经济上是富民、惠民。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民心向背”的古训无非是想让君主明白顺应民心就是顺应天意这一道理,民本的思想和措施也都是以“君为本”为前提的“使民”“牧民”“治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民本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P21),实现了以“君为本”为前提的传统“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致力于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以教育、医疗卫生、促进就业、养老保障、食品安全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为出发点,采取一系列的惠民举措,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荐访问:意蕴 逻辑 理念 政治 价值
上一篇:理论上清醒:共产党人的“心学”基础
下一篇:“三者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