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7篇【精选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7-01 20:55:06 点击: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第1篇原文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蜀魄: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子规(杜鹃鸟)。后人因以蜀魄、望帝等作为杜鹃鸟的别称。唐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7篇,供大家参考。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7篇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蜀魄: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子规(杜鹃鸟)。后人因以蜀魄、望帝等作为杜鹃鸟的别称。唐杜荀鹤《闻子规诗》有句“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关关:拟声词,拟鸟啼声。此处则拟杜鹃鸟的啼声。冲雨:冒雨。浔:水边之地,江浔即江边。

松柏心:指坚定不移修持佛道的志愿。松树与柏树,枝叶繁茂,经冬不雕。人们诗文中常以松柏作为志操坚贞的象征。

赏析

贯休终生为诗,以诗著名,其送赠诗写得很好,其中尤以送同道僧友之诗为佳。这首七绝诗,把潇潇春雨中赠别友人之景、之情描摹得非常生动,景为主体,情寓其中,文笔生动流畅,委婉含蓄,感染力很强。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蝶恋花·送春宋朝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却只稍稍片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酒风要看酒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酒天,酒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隐指词人青酒年华。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送酒,阴历三月末是酒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酒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酒住,问酒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蝶恋花·送春》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结具一份女词人漾巧柳妙想与慧心深潇。

上片化景物为潇柳,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漾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漾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结漾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结,原很自然;
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漾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漾缱绻多潇。那千万缕随风荡漾漾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漾潇柳,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漾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无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漾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潇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漾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漾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漾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漾杜鹃鸟凄伤漾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无潇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潇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潇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漾春天,像是怀着无限结离漾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漾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结漾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漾叹息。而女主公潇怀漾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漾对应与无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漾“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漾结语使词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漾潇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漾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蝶恋花·送春》鉴赏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这是一首惜春词,词的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
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蝶恋花·送春》创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原文:

木兰花慢·西湖送春

[元代]梁曾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拼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问花花不说话,为谁零落为谁而开。就算有三分春色,一半已随水流去,一半化为尘埃。人生能有多少欢笑,故友相逢举杯畅饮却莫辞推。整个春天翠围绿绕,繁花似锦把天地遮盖。

回首高台烟树隔断昏暗一片。不见美人踪影令人更伤情怀。拼命畅饮挽留春光却挽留不住,乘着酒醉春天又偷偷离开。西楼斜帘半卷夕阳映照,奇怪的是燕子衔着花片仿佛把春带来。刚刚在枕上做着欢乐的美梦,却又让无情的风雨声破坏。

注释

幕天席地:以天地为幕席,比喻高旷的意思。

翠绕珠围:形容豪华,又称珠围翠绕。

高台:即高阳台。

青楼,指妓女所居之处。

赏析:

梁曾《木兰花慢·西湖送春》词,并没有严格按照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路数来写,反倒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出了对春景极力挽留又无力挽留的情绪变化。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以问句开头,语义显豁。开篇是发问的动作,后雨句是问的内容。其实作者心中是有数的。

“花开花落”,“总赖东君主”。眼下的情形是,十分春色,仅余三分。就是这三分春色,也将一半随波而逝,一半化作尘埃。良辰美景,如此难留。人世难逢开口笑。一旦好友相遇,干脆浮一大白,尽情享受这美好时光好了。白天不妨以天地为幕席,喝个痛快,更有妓女劝酒,沉醉春风。作者问花不语,逢酒必饮,看起来十分放浪佻达,但细细品味,好像仍有抱负不得施展的抑郁隐含其中。毕竟残春、流水、尘埃的意象,是无法让人变得斗志昂扬的。“幕天席地”、“翠绕珠围”的场面,热闹倒是热闹,但未必能排遣愁怀。

词的过片以时间为轴,继续描写诗人的感受。开头通过“彩云”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来提示时间已悄然流逝。分明是触景生情,伤感春暮,频频举杯,开怀痛饮。但找了正当的理由:作者拼一醉不为别的,只为了将春留住。结果入喝得烂醉,春天居然偷偷熘走了。“醉里春归”,极言佳期易逝,不过一场宴饮功夫,就送走了春天。此时夕阳欲坠,燕子已纷纷归巢。白日有妓女陪酒,夜里有妓女伴眠,是当时文人的习惯作法。可惜“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好端端的梦境被风雨打破。暗喻出作者表面放荡不羁、自甘沉沦,实际上还是渴望有所作为,有所进取的。不然完全可以沉醉在温柔乡里,一直睡到东方既白。这里“风雨惊回”,不妨认为是纪实,但也流露出作者的某种企盼。

全词的情绪变化有耐人寻味之处:上片主张“但相逢、尊酒莫相推”,是基于“人生能几欢笑”的前提,堪称豪放。待到“拼一醉留春,留存不住,醉里春归”。已见无奈,已觉伤感,直到“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则不仅是伤感,而且是悲哀了。留春不住,可叹天意,青楼梦醒,叫人不堪。字面上没有失望,伤感的意思,而风雨惊梦的细节,还是泄露了作者好梦难圆的惆帐。这其间,不光包括对春光易逝的叹惋,也应包含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春光,可是春天却只稍稍停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
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蝶恋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却只稍稍片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酒风要看酒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酒天,酒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隐指词人青酒年华。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送酒,阴历三月末是酒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酒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酒住,问酒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蝶恋花·送春》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结具一份女词人漾巧柳妙想与慧心深潇。

上片化景物为潇柳,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漾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漾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结漾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结,原很自然;
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漾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漾缱绻多潇。那千万缕随风荡漾漾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漾潇柳,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漾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无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漾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潇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漾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漾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漾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漾杜鹃鸟凄伤漾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无潇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潇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潇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漾春天,像是怀着无限结离漾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漾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结漾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漾叹息。而女主公潇怀漾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漾对应与无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漾“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漾结语使词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漾潇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漾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蝶恋花·送春》鉴赏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这是一首惜春词,词的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
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蝶恋花·送春》创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原文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注释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规: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
“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原文: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宋代:如晦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译文: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情意缠缠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留住。既然春天明年还要回来,还莫如今年别回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望断了遥远的天际,也看不见春天回归的路。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

注释: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着:叫,让。

目断楚天遥(yáo),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chóu),点点飞红雨。

楚天:南天,因为楚在南方。韶光:美好时光。那答儿:哪里,哪边。

赏析:

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全曲抒发伤春惜春的悲切心情。

此曲前段《楚天遥》,句式与词牌《生查子》同,写送春情景;
后段《清江引》,接起上叠歇拍,续写别后情景。全曲情景交炼,意境凄美悠远,韵味自厚。这种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相兼济,便是此曲之特美。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朝代:唐代

作者:贾岛

原文: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译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注释

⑴晦日: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评事:官名,掌管平决刑狱之事,属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

⑶风:一作“春”。

⑷睡:一作“寝”。

⑸晓钟犹是春:一作“五更还是春”。

赏析

贾岛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诗人,长于五言律诗,集中五言律诗也最多。他的律诗,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寻味。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颇为人们所称诵。不过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写得好的律诗并不多,这是由于他过于醉心词句的琢磨,往往忽视了全诗的整体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有雕琢的痕迹,不够自然,缺乏动人的情怀,使人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绝句,无意求工,写得自然、朴素,别有情致。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较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极力抒写的是“苦吟”诗人不忍送春归去,但也无计可留,只有长坐不睡,与那即将逝去的春天共守残夜,哪怕是一刹那时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三月晦日,表达春天即将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三十日又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诗人此刻把春天的离去精确到了最后一天,让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别我而逝,但我这个苦吟诗的人,怎忍别春。不说送春,而说“风光别我”,是虚写“送”字。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显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与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前句写了诗人与友人愿一夜不眠不寐,后句则写了这样做的目的,仅仅只是守住最后的一线春光。前两句把春天精确到最后一天,这里却精确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说虽然已到春尽之期,无计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钟未动,明朝之夏未来,仍然还是春天。因此,当这最后一夜之时,愿与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饮酒,以表送别之情,这样也还是能够很好地享受这最后一夜的春光。“犹是春”三字,可如宋苏轼所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这首诗颇有古诗的“何不秉烛游”的意思。但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诗的作者秉烛夜游,是由于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应及时行乐;
这首诗的作者良夜不眠,则是为了流连春光,爱惜韶华,并无伤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时光,刻苦吟诗,这就从惜别春光中,引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是因季节转换惋惜春光难留而作并赠予友人的一首诗,作于某一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具体作年不详。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诉衷情·送春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翻译

清晨里扬鞭打马欢欢喜喜回家,昨晚沉沉的醉意还没有全消。夜里下过小雨,现在已经放晴,燕子双双在微风中轻飘。

山不尽,水无边,回头眺望来路真是漫长遥远。眼看就要与家人团圆,往日那些送春的惆怅滋味,怀念远方亲人的愁苦情怀,如今都交给飞扬的柳絮一起飞。

注释

一鞭:形容扬鞭催马。

困流霞:沉醉于酒中,

流霞:美酒霁:晴。

望中赊:回望来路遥远漫长。赊,遥远。

分付:交与。

鉴赏

此为咏春词,抒发了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全词围绕着“喜”字落笔,轻盈流走,词意婉丽,为咏春词的创作开创了新的境界。

开头一句点出“喜还家”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词接着宕开笔墨,描述客子归程上的情态和周围的景致,烘托欢乐的气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还家即,把盏痛饮,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马上犹带余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浸润喜庆的气氛之中:“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晓方停,策马而行,天朗气清,更有那一双春燕,晨风中上下翻飞,似乎也为他起舞助兴。“双燕”,亦暗示昔日别妻出游,如同劳燕分飞,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远。

过片“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写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归程。此处,词中欢快的旋律略作顿宕,稍超深沉。游子回一望一路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中充满了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客子感慨之余,但见漫天杨花,扑面而来,便信手拈来一句妙语:“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让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凉滋味,还有家人为我牵肠挂肚、思亲念远的凄苦情怀,统统分付给杨花吧!蒙蒙杨花,总是报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们伤春的意绪,而今却成为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负载物。他将迈着松快的脚步,去和家人团聚。词最后以幽默、俏皮将欢情再度扬起,结束了全篇。

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因为词人即将要回家,于是回头观望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中思绪万千。于是词人作此词抒发自己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和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送春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古诗简介

《送春》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国期间所作。诗中说北国气候严寒,几乎没有春天,花柳之类的景物,迟迟不见春意,待到春意刚来,可春天又过去了;
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暂来反衬被拘押在塞北时间之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和眷念之情,婉转缠绵,有晚唐诗人的风格和情调。

注释

①朱弁(bian四声)(约1085-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江西婺源人他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出使金国,不屈于金人的威胁,和共同出使的洪皓同被拘押,16年后方归回南宋。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

②风烟节物,和季节相适应的自然风物。

③褚衣,棉絮做的衣服

④君,指春天。

赏析/鉴赏

《送春》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国期间所作。诗中说北国气候严寒,几乎没有春天,花柳之类的景物,迟迟不见春意,待到春意刚来,可春天又过去了;
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暂来反衬被拘押在塞北时间之久。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三月,气候仍很冷,缺少春意,眼前很难见到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春云,更很难见到标志春天到来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柳、春莺之类的动植物,人们还不能脱掉褚衣(棉衣)。这里表面是写季节气候,实际是写自身遭遇。写寒季之长,实际上是写诗人被拘押时间之长。这样第二联写愁和梦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结就客愁云片断,唤回乡梦雨霏微。”这两句是写:天空片片云朵,就像是我这被拘押在外地的人的愁绪凝结而成的;
下了一阵蒙蒙(霏微)细雨,把我还乡的好梦给唤醒了。诗人作为南宋使者,无理被押,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即使做梦也在思国思家。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这两句写出三月即将过去,已是春末时节,桃花柳树才露出春意。照实说,三月底,桃花早该凋谢了,可山下的小桃树的花才刚刚开放,沙滩边的垂柳却还没有飞絮。不过总算有点春意了。但是颇令人遗憾的是,春天刚到却又完了。

最后两句:“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是说端起酒杯来送春,没别的话可说,只是羡慕你春天的刚到来,又要回去了。慨叹自己长期被拘押在金国而不能回南宋去,读者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无限惆怅的心境。

古代的诗人词家,常常写一些留春送春的诗词,作者这首送春诗也写得缠绵悱恻,却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一点不可不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和眷念之情,婉转缠绵,有晚唐诗人的风格和情调。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塞北三月又怎样呢?有人说“天春不见花”,有人说“春色未曾看”,都说得太抽象。而朱弁以“恋褚衣”极写塞北的风寒,以小桃“花初见”和弱柳“絮未飞”说其姗姗来迟,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就把塞北春天来迟去速的特点具体地勾勒出来。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斗转城荒,

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谁最苦?

但箭雁沉边,

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

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

庾信愁赋,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

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

顾孺子,

共夜语。

赏析:

太后等北行。至此,南宋实已亡国。全词分为三片,每片均以送春发端,但三处各有不同。上片写临安城陷后的残败景象。“送春去”是主题,“无路”预示王朝面临山穷水尽,宋亡已成现实,不可逆挽。“风沙”暗指敌军凶猛。“飞絮”,形容幼帝君臣命运飘摇。“乱鸦”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

1.更:再,重。2.檐:屋檐。3.子规:杜鹃鸟。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显示全部

注释

佚名

1.更:再,重。

2.檐:屋檐。

3.子规:杜鹃鸟。

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
“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翻译

⑴晦:阴历月末。

⑵输:负。

⑶白髭:嘴边的胡子发白了。

⑷管领:主管的意思。

赏析

在唐宋时期,以送春感怀为题材的词作相当普遍。其构思立意,大都是抒写男女情思,春去撩入,离愁别恨,或者惜春冶的情景。比如诗意。此处与“插花还起舞”相连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说:“真字是词骨。”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这首自抒情怀的词作,语言朴质自然,明白晓畅。“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语意显露,造句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又不落前人窠臼。这种个性化语言的倾吐,既是时光与生命相撞击产生的火花,又疑聚着词人“坐中”瞬间的真实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风韵。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4篇

朝代:唐代

作者:贾岛

原文: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译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注释

⑴晦日: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评事:官名,掌管平决刑狱之事,属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

⑶风:一作“春”。

⑷睡:一作“寝”。

⑸晓钟犹是春:一作“五更还是春”。

赏析

贾岛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诗人,长于五言律诗,集中五言律诗也最多。他的律诗,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寻味。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颇为人们所称诵。不过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写得好的律诗并不多,这是由于他过于醉心词句的琢磨,往往忽视了全诗的整体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有雕琢的痕迹,不够自然,缺乏动人的情怀,使人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绝句,无意求工,写得自然、朴素,别有情致。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较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极力抒写的是“苦吟”诗人不忍送春归去,但也无计可留,只有长坐不睡,与那即将逝去的春天共守残夜,哪怕是一刹那时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三月晦日,表达春天即将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三十日又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诗人此刻把春天的离去精确到了最后一天,让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别我而逝,但我这个苦吟诗的人,怎忍别春。不说送春,而说“风光别我”,是虚写“送”字。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显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与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前句写了诗人与友人愿一夜不眠不寐,后句则写了这样做的目的,仅仅只是守住最后的一线春光。前两句把春天精确到最后一天,这里却精确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说虽然已到春尽之期,无计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钟未动,明朝之夏未来,仍然还是春天。因此,当这最后一夜之时,愿与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饮酒,以表送别之情,这样也还是能够很好地享受这最后一夜的春光。“犹是春”三字,可如宋苏轼所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这首诗颇有古诗的“何不秉烛游”的意思。但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诗的作者秉烛夜游,是由于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应及时行乐;
这首诗的作者良夜不眠,则是为了流连春光,爱惜韶华,并无伤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时光,刻苦吟诗,这就从惜别春光中,引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是因季节转换惋惜春光难留而作并赠予友人的一首诗,作于某一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具体作年不详。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5篇

原文: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

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注释: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规: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
“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6篇

原文: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

宋代:吴文英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阊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译文: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园中池水清澈透碧,一夜骤雨花落飘零,竟使林岛绿肥红消。艳丽的春天过了,尚有金钿、遗落于香尘芳草。漫步在初夏绿荫的小道,渐渐发现枝叶繁茂交错,路径越来越狭窄。沉醉在这一片幽深的密林中,翠圆的绿叶招人喜爱,胜过三春赏花好。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阊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花架下的落花还没有清扫,嗔怪佳人已是清晨仍然还在睡懒觉。柳丝只系船棹不系春,阊门自古是送别之地,有谁知道送走了多少春天呢?疲倦的蝴蝶也懒得飞起,故意盯扑在簪花破帽。黄昏里倾杯为春祭酹,城门重重紧闭,隔断那隐隐的钟声。

注释: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古江村:在苏州西园。林岛:指西园陂池中小岛及陆地上的花木。深窈:深幽的树林。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阊(chāng)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zān)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阊门:在今苏州市。宋时西园所在处,亦即古江村所在处。簪花:头上插戴的花。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赏析: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

“水园”三句,写暮春园林景色。“水园”,即荷池。题曰“送春”,所以古江村的园中在遭到一夜的急风骤雨摧残后,岸上、池中小岛上的花木尽都凋零,水上飘满落英,只有池中长满的碧绿的田田荷叶更显精神。“艳春”三句,述春去而迹遗。既曰“送春”,所以此言万紫千红的春天虽已过去了,但是飘到头饰上的微尘中还含有花的香味,在游园女子的身上能找到春草的气息。“步绕”两句,写初夏景色。入夏之后,如果人们在绿荫下散步,会发觉树上的枝叶繁密交杂,使林中小径显得更加窄小。“小”字韵咏“新阴”入细。“醉深窈”三句,说明自己对浓绿的喜爱程度。因为绿色表示生命,古今爱绿之心相同,所以词人深深地沉醉在这深幽繁茂的浓绿荫中,觉得那翠绿色的片片圆叶,比千姿百态的繁花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故此,词人在“送春”时,对“落花流水春去也”,没有留恋之意。“好”字韵,写“绿阴幽草胜花时”妙极。

“芳架”三句,再叙暮春之景。此言暮春时节,花架上的白色花瓣还没有来得及清扫掉,从窗口射入照在美人床上锦被的阳光已变得翡翠色了(此因阳光从浓绿中透入之故也),所以使床上佳人更感到神思困乏,懒于起床。此是写佳人之春困,是第一层“送春”。“柳丝”三句。“阊门”,即是西园,也就是“古江村”的所在地。此言在古江村近旁的阊门运河边、柳树下,拴着即将离开的客船不知道在这条运河上,也曾经送别了多少个春天。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今柳丝终不能拴住客船,留住行人。这儿的“系棹”所想留住的实是词人心中的去妾,即上句的“困迷清晓”的“佳人”,及“送春”中的“春”所暗示的伊人也。此为第二层行客之“送春”。“倦蝶”两句,言彩蝶受到和暖的阳光照射(即外界因素的影响),更懒于飞翔,所以它就只能就近挑选一处地方,如破帽上的簪花之类停下来休息。这里是指其也已年老力衰,离开这里(即“飞”)后,所能选择的新家,也只能如破帽上的簪花一样属一时新鲜也。此潦倒中含有闲放也,是第三层词人的“送春”。“酹残照”两句,写实而兼影射。此言词人迎着夕阳洒酒于地送别残春。而古江村由于地处偏僻,受城墙阻隔,所以也听不见暮钟催晚的响声。这两句是梦窗化用周邦彦《扫花游》词结尾“黯凝伫,掩重关、遍城钟鼓”。而“酹残照”也是照应上片“醉深窈”。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7篇

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赏析

这首词共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全词凄绝哀怨,寄托很深。

《兰陵王》是词中的长调,共分三段。第一段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春去人间无路”是全词的主题句,词中各段发端,均以“春去”领起,并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加以发挥。“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秋千”,写出元军陷城前的景况。“芳草”,又暗喻送别。这首词的“芳草”却不是隐喻一般的离情,而是送别一个朝代,汉家王朝仓皇南奔,故国何在?凄苦之情,怎能自己。“风沙暗南浦”,则意味着元军攻陷临安后的摧残践踏,又象征着南逃群臣们的危厄前景。“南浦”本指分别之地,此处却暗指南宋故土,补充了“春去人间无路”“慢忆海门飞絮”写词人挂念着的宋室君臣,想象他们如柳絮一般飘泊无处归依。作者首先着笔于“海门”,说明他寄希望于南逃的端宗,也反映了作者有随端宗南行之愿,但却因风沙隔阻,无路可通。“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三句转写眼前的现实,临安一派残破衰败之象:狂噪的鸦君在颓城上空掠过,北斗失向,城池颓圮;
元宵前夕本应是华灯照耀的都城,到此时已黑暗一片寻不到灯的踪迹。“乱鸦”,暗喻元军,“斗转”,暗示南宋王朝的陨落。“试灯”,元宵前的张灯预赏。临安失陷于二月,春来时尚可见元宵灯景,至三月春归,则南宋已亡,所以说“不见来时试灯处”。

第二段写春天归去以后,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春去,最谁苦?”以设问句过渡,“苦”字用得醒目尖锐。下面连用三个分句,分写三个方面形象回答:“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坠落到遥远北方,永无归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大厦将倾,凄惶天依“杜鹃声里长门暮”,写临安宫苑凄惨悲凉景象,暮色之中,“长门”闭锁,唯有杜鹃啼血而已。三个分句,用“但”字领起,一气呵成。“玉树”三句,紧承前三句的意韵。摹写亡国的悲痛之情。“玉树”本指汉宫中之物,王朝倾覆,故“玉树凋土”,就连那金铜仙人也不免有辞离故国的悲伤。“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二句,用“衰兰送客咸阳道”(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意。“玉树”、“泪盘”,都用来喻宋。“斜日未能度”,指“铜仙”,依依不舍,行动缓慢,标志着被迫北去的君臣对故国的无限留恋,与词题“送春”之意。

第三段写故国之思。仍以设问总起:“春去,尚来否?”“来”字重如千钧,怀有深深眷念之情。下面接着以江总、庾信之事来抒写亡国之痛。江总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故称“江令”;
陈亡后,他入隋北去。庾信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
著有《愁赋》,以抒郁抑之情。

词人此时此刻的忧恨之情与古人相同,因此以“正”字领出“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两四字对句。同时,借风雨尽日袭击苏堤来渲染气氛,与第一段“斗转城荒”相绾合,使临安的景色更加凄迷荒凉。苏堤在杭州西湖外湖与里湖之间,堤上有六桥,桃柳成荫。此处以苏堤在风雨中飘摇之态,来暗指沦陷后的临安亦如苏堤一样,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送春”之际,作者只能“神游故国”,此二句扣紧“送春”,并对“尚来否”作了回答,说明故国的新春只能梦里依稀得见了。“花记前度”,由“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仅来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最后,“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一句,表示“人间无路”,以只能跟“孺子”共话亡国之痛结尾。“孺子”,指作者的儿子刘将孙。

这首词写在元军攻破临安之后,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爱的感情,许多词句如“春去人间无路”“谁遣风沙暗南浦”等,爱憎分明,显而易见。作者在词中运用借代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春”象征着南宋王朝:“飞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乱鸦”指代占领临安的元军等等。作者将这些日常所见的感受赋予主观的感情色彩。因此充分烘托出南宋灭亡的悲剧氛围。词的现实性和认识意义,也是通过这种气氛体现出来,为了强调这种氛围,词人运用了某些典故,因此送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此篇是专主寄托的成功之作。作者把南宋灭亡的伤痛哀悼之情和词中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交融浑化“浑化”的高水平,使读者也产生种种感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欲送春天归去,可是整个人间没有春的归路。空挂着的秋千之外,芳草连着天空的远处。哪里刮来的风沙,昏暗笼罩着南浦。心如乱麻,说不清是怎样的痛苦,徒自忆念着流落海崖的人们,如同无着无落四处飘飞的柳絮。一阵乱鸦过后,斗转星移,时移事去,帝城中荒凉凄寂。再也看不见来时试灯的热闹繁丽。

春已归去,谁最忧愁痛苦?那些首航的鸿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梁间的栖燕没有故主,杜鹃悲切的蹄声里,荒宫废苑迎来昏暮。那珍贵的玉树长埋泥土,那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如泪的清露。在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远离二频频回顾。那令人哀伤的黄昏时分,怎样才能捱得过去!

春天啊,你此次归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愁赋得语句。苏堤上,天天都是凄风苦雨。叹惜故国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境中再去游历。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记住。人生流落到这种情形,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相对话语。

注释

海门: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

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

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

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

长门:指宋帝宫阙。

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有《别赋》。

庾信:南北朝时诗人。

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

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创作背景

这首词题为“丙子送春”。丙子指的是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军在这年攻入临安,宋帝奉表请降。三月,元兵掳去恭帝和太后、宰相及部分宗室。五月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立端宗赵昰继续与抗元。

推荐访问:赏析 原文 翻译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7篇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7篇) 《送春》古诗译文
上一篇:亲情日记300字8篇(范文推荐)
下一篇:端午节包粽子日记14篇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