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祭祀性戏剧与中国戏剧起源问题的一些思考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27 22:50:03 点击:

【摘 要】戏剧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其庞杂的体系,但是对于戏剧的起源与发生问题一直留有谨慎的态度。笔者对于戏剧起源问题的争论颇感兴趣,尤其是关于欣赏性戏剧到底是否源于祭祀性戏剧的问题,所以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对戏剧起源问题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关键词】戏剧起源;赏性戏剧;祭祀性戏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22-02

一、戏剧的起源问题

“中国戏剧到底起源于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近现代学者探讨的焦点,后人的研究角度也多有不同,故学界也尚无统一的定论。其中,最早以史书形式作为记载的《宋元戏曲考》,于20世纪初奠定中国戏剧研究之基础,王国维提出中国戏曲源自于歌舞,而歌舞之兴则起始于古之巫,“巫现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徘优则远在其后。”“其调戏亦以动作行之,与后世之优颇复相类。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最后,王国维提出“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一观点也影响了后来众多的戏剧研究者。

随后关于戏剧起源的说法越来越多,例如劳动说、模仿说、祭祀说、游戏说,等等。但是,通过比对各学者所举例证,可以看出,对于戏剧起源的说法其实就是关于戏剧本体的一个讨论,或是从功能,或是从本质作为切入点,而在众多说法中,“祭祀说”这一观点似乎更得学者们的关注。

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先生就这个问题与我国学者谢玉峰、傅瑾先生有过激烈争论。田仲先生对于祭祀说有着自己的一套研究理论,而谢玉峰与傅瑾先生由于有着与田仲不同的文化学术背景,所以对于将祭祀作为中国戏剧的起源这一说法并不认同,而主要的否定点就在于“所谓观赏性戏剧起源于祭祀戏剧”的观点。谢玉峰在其文中表示“仪式性戏剧或祭祀戏剧,其主要的功能是祈求平安福祉;而观赏性戏剧则是以娱乐观众为主要目的。”他认为,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不难发现,其实所谓的“戏剧起源于祭祀”,也就是说祭祀性戏剧发展成为观赏性戏剧。

从现代戏剧的角度来看,作为仪式的戏剧,在剧目与剧情上都具有重复性,演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整个仪式过程都没有一个专门的舞台,演员与观众没有明确界限,舞蹈与动作表演较为单调。很明显,祭祀仪式的“驱鬼”“迎神”功能具有主导性力量,因此,作为仪式的戏剧还不是戏剧艺术,不以艺术的观赏性为主。但是,如田仲先生所说“村民在迎神活动中,死而复活的过程很像是一种‘先下降后升起’的戏剧结构。”他看到了祭祀过程中的戏剧结构和戏剧性,因此对于观赏性戏剧是由祭祀性戏剧发展而来的结论,我们也不能过早否定。

二、仪式性戏剧及其转化

对于仪式性戏剧,其实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就曾提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巫乎?”他的依据是“古之祭也必有尸”。大部分中国戏史家们几乎都以王国维先生的理论作为研究的背景和依据,将研究的视角拘囿于俳优们供人观赏娱乐的戏曲,而巫觋们在祭祀仪式中的戏剧表演则被摒之于中国戏剧大门之外。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多次提及“真戏剧”,可见在他的心中,戏剧与戏曲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材料梳理中又会不自觉地将二者混淆。其实不单单是王国维先生,之后的很多學者都没有真正走出“泛戏剧”与“真戏剧”的概念。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都知道,宋代之后的中国戏剧得以发展,但是前推至戏剧的起源众说纷纭,对于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的关系,中国的戏剧是否如田仲所说的源于祭祀,才会引发学者们的激烈争论。

王兆乾先生在《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里说了这么一段话:“观赏性戏剧成为戏剧的主流在宋元时期。它趋向成熟,有两个标志:一是进入商业社会;二是吸引一批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参与。自宋元以后,观赏性戏剧产生了众多的品类,诸如宋杂剧、元杂剧、南戏、明传奇及其在各地的声腔体系。”田仲先生也在《中国戏剧史》中提过“戏剧产生的条件,首先就是商业的发达……艺术从祭祀活动中分离出来。”由此可见,观赏性戏剧是从祭祀性戏剧中抽离出来,在城市中得到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在观赏性戏剧长足发展的同时,以巫觋装扮演故事的仪式性戏剧开始在广大乡村流传,不同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特色、不同称谓的剧种。

仪式戏剧中的一切戏剧表演因素都服务于仪式中的驱鬼祭神、禳灾祈福功能,戏剧性表演只是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仪式中的表演也不仅仅体现为戏剧,还体现为歌舞等其他形式。如果只用戏剧的元素是不能解释仪式的。从已有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从仪式到具有观赏性的戏剧是有一定的转换过程的,通过比对,笔者认为,祭祀性戏剧转化为观赏性戏剧,主要是从“鬼神”到“人性”的转化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的祭祀礼仪只是人们对“鬼”“神”“天”的敬畏,但是后期开始,祭祀仪式过程开始逐渐注入个人伦理情感,这一点无论是从之后的表演形式还是从创作文本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以元杂剧为例,在元代晚期,戏剧内容发生了一些改变,戏剧中的英雄,其内涵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而是为民除害的民间英雄。元杂剧代表作《窦娥冤》和明传奇代表作《牡丹亭》,虽然都有变鬼还魂的情节,最后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无论是题材还是文本结构,都有着明显的不同。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元杂剧与明传奇的不同之处,也是仪式性戏剧向观赏性戏剧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不同。

三、结语

任何事物都会有形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而戏剧的发展过程只能基于今人的戏剧观念和戏剧标准,我们可以在之前众多学者所发现的资料和研究中作出自己的判断。纵然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与成熟两个阶段,学术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但是起源问题的众说纷纭依然有其存在的原因。

首先,依旧是上述提到的关于本体的问题,对于戏剧本体不同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对“泛戏剧”和“真戏剧”的界定,也会影响人们对中国戏剧起源的不同说法。例如戏剧的功能性、形式性、文本性或者人文性等因素都可以对其有不同的定义,而本文所偏向的祭祀说就是基于戏剧的功能性展开的。

其次,因为仪式的表演性,很容易被当成是戏剧,从近年来很多的田野调查就可以看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祭祀中的傩戏、目连戏以及一些迎神赛会中的戏剧,与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戏剧”有很大差别,仅仅用戏剧的定义是完全不足以表达傩戏之类的形态以及功能,所以对于祭祀是否是中国戏剧发展的源头,我们很难下定论。但是,祭祀从最开始的全民参与的民间活动变为后期逐渐有鬼神形象扮演,这就意味着仪式从最初的全民参与转变为少数人的表演与多数人的观看。正如哈森所说“以古希腊而言,原来属于全民参与的祭祀活动,由于观众的出现,使大部分人成了旁观者。几乎所有的戏剧艺术都经历过仪式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哈里森看来,一旦祭祀的实用目的让位于娱乐和审美目的,戏剧便从仪式中脱胎而出。由此,我们虽不能将祭祀说当成是中国戏剧的起源,但是我们也不能将祭祀性戏剧排除在中国戏剧史之外,祭祀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一样,都是作为戏剧发展的一翼而存在。

参考文献:

[1]田中一成.献疑于以民俗学为禁忌的作风[J].文史知识,2007,(6):132.

[2]康保成.宋元戏曲史百年祭--王国维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发微[J].学术研究,2014,(10):125-137.

推荐访问:祭祀 起源 戏剧 思考 中国戏剧
上一篇:简析《西厢记》的剧情体制和艺术风格
下一篇:2022关于加快推进婚姻调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议——政协大会发言材料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