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剧《墙头马上》与《西厢记》文本分析略论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30 15:20:42 点击:

摘要:《墙头马上》与《西厢记》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两部作品。在表达男女爱情方面均有着突出的成就,爱情模式虽不尽相同表达的主题却是一致的,男女主人公的恋爱问题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但学术界在爱情剧中相比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对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涉猎较少。本文以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墙头马上》与《西厢记》为例,从文本、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结局的设计以及矛盾冲突的不合理化等方面对文本作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墙头马上》;《西厢记》;文本分析

《墙头马上》和《西厢记》都出自于元代著名作家之手,以独特且丰富的思想内容声震元代剧坛。王国维先生说:“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1)两部作品都通过百折不挠的斗争得到了自由恋爱的胜利,是“胜利者”的大团圆。也正是《西厢记》中崔莺莺一句:“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在此之后为爱情抛弃功名就成为时下人们对元代爱情剧大唱赞歌的主要原因。《墙头马上》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井底引银瓶》改编写成。讲的是尚书之子裴少俊和宦族小姐李千金的恋爱故事,表达了“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的爱情理想;《西厢记》其故事发轫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通过描写贫贱儒生张君瑞与名门闺秀崔莺莺自由恋爱的过程来歌颂“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追求。两部作品主题和结局一致,但具体在文本设计、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矛盾冲突上却是大相径庭而别有一番风味。

一、文本的设计:故事情节的构思和安排

文本设计上,《墙头马上》设计了一个《西厢记》中未曾出现的情节。裴少俊私自把李千金带回家藏在后花园长达七年之久,生下一双儿女被父亲知晓进而阻挠休妻后又团圆的事实。七年裴父毫不知情?当然,读者可能将之归结为剧本漏洞,但结合作者时代背景看就会领悟其匠心独运之处,这一巧妙的设计实际上是有意而为之。不仅嘲弄了裴行俭作为封建家长的统治和腐朽家教,还烘托了裴少俊的大胆和李千金的聪慧,更独特的是李为裴所生的一双儿女,没有他们的出场和后花园的嬉戏打闹,裴行俭就不会顺理成章的发现,最后也不可能有一家人的团聚,达到一语双关,前后呼应的戏剧效果。这无不体现作者塑造人物和巧妙运用关目的高明之处。此外,第二折中,作者借李之口道出对读书人的赞赏,“比画眉郎多气概,骤青骢踏断章台”(2)进一步点明裴少俊和李千金的结合没有乍见之欢的成分,把裴少俊这一元代知识分子的优点和长处摆在读者眼前,让人物形象完美融入剧情中。《西厢记》在情节设计上较《墙头马上》要平静些,但也有很多高明之处,五本演一个故事计二十折,有头有尾,情节完满自足,实现了戏剧情节的整一性,各个部分构成一系列前因后果的关系,让一切好事者续无可续。《墙头马上》以短短四折展开矛盾冲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西厢记》相比也有它的独特之处,但始终无法和《西厢记》相比。

二、人物形象塑造:男女主人公形象差异

(一)崔莺莺与李千金

首先,人格方面,和《西厢记》中的崔相比李的性格有她的独特之处。虽和莺莺一样都是达官显宦和富贵人家的小姐,但身上所表现出的封建思想却比莺莺少的多,莺莺虽然爱张生,但却吞吞吐吐,犹豫不决,直到张生相思成疾才在红娘的催促下成其好事。而李则不然,当李千金对裴少俊一见倾心后立马回诗与张生私会,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第二折中被乳母发现幽会时先是哀求,继则反诬,最后以死相胁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充分表现人物大胆、泼辣,同时也显示了她的才能。被发现二人私藏后花园依然毫不吝啬,即使面对已经得官前来求情的丈夫也态度坚决,毫不动心,这种光明磊落、不屈服封建礼教而又富有人情味儿的鲜明性格不得不为之赞扬,而这种果敢在莺莺身上是看不到的。

其次,对待爱情的态度和做法方面,《西厢记》[赖简]一折中,莺莺张生本相约私会,张生跳墙赴约后又一顿责骂,真是一个矛盾体,一面想冲破封建礼教一面又怯弱。李在这方面则显得更为直爽,富有赌徒形象,热情、坚强。当梅香问小姐“着我寄与谁”时,李的回答是这样的,“你道是情词寄与谁,我道来新诗权做媒。”既不羞涩也不隐晦,叛逆思想在那个年代可谓真实又前卫。

最后,结局上,莺莺对她和张生的爱情虽抱有肯定态度,但对老夫人强制上京应试的要求却不敢违抗;李千金对裴休书行为早已深恶痛绝,最后低头认亲时仍意气风发、不卑不亢,这种性格的塑造使得人物形象又蒙上一层光辉。

(二)张君瑞与裴少俊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亦有一时代之书生形象。裴少俊较于人们更为熟知的“完美书生”张君瑞在性格形象和行动力上存在诸多差异,但却是个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张生风流儒雅,才华横溢,为爱痴傻疯狂,将爱情看得比功名、生命更重要,行动力上更是有张生夜半踰墙等举止,可笑又可爱。裴少俊也算得上是少年才俊,风流倜傥,作为尚书之子放下身段将爱妻带回家中已是极大的挑战和突破,这不仅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执着。第四折中:“小姐,……我特来认你,我就在此处为县尹。”高中状元后并未攀龙附凤而是立即请缨追回妻儿,态度可见一斑。学界对休妻这一举动来定义他是有情又无情之人,面对家里阻挠被逼写下休书无力反抗,究其原因始终是封建思想的束缚太深。从历史使然的角度去看,裴少俊的屈从亦正常之举,是人性的真实流露,因为人性本不完美。由此,裴少俊代表了一个真实的书生形象,儒雅含蓄却又大胆叛逆,卑鄙休妻时趁机利用上朝取应的机会将妻儿送回洛阳,足以反映出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能力,这是张君瑞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称“完美书生”张君瑞,“真实书生”裴少俊。

在对待功名上,笔者梳理了两部剧中跟科举有关的故事情节:

从两部剧第一折中可以看出裴少俊是在感情受挫的情况下自觉的发愤图强赴京应试,而《西厢记》中女方家长虽提出“不曾招白衣女婿”强迫小生赴京赶考,但剧中开篇在小生的出场白中就已经点明张生本就有参加科考之意。(3)

在对封建礼教的态度方面,两位主人公都积极在与封建思想作斗争,渴望挣脱束缚,相比之下裴少俊要比张生逊色许多。

三、矛盾冲突的不合理化

《西厢记》和《墙头马上》虽被荣列四大爱情剧中,但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两部作品介绍旦角时就已经暗示封建家长包办婚约的路注定起伏不平,暗示了封建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次,裴父的转变过于突然,堂堂工部尚书竟百般求媳,不像《西厢记》通过上朝取应后合情合理解决矛盾,这一矛盾冲突结束的难免牵强。

综上述之,两部作品无论从文本还是人物性格都存在差异。李千金是理想化的叛逆女性,崔莺莺是现实化的;张生完美,裴少俊真实。但都寄寓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文人价值诉求,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总之,从反映社会的深度直逼封建礼教以及超越世俗的爱情理想和追求这两点上来说作者为元杂剧爱情题材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注释:

余秋雨[M].《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56页.

王季思[M].《中國十大古典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第40页.

周进[J].浅析元代文人对待功名的态度—以四大爱情剧著者为例.安徽文学1671-0703(2010)08-145-02.

参考文献:

[1]罗璇.从元代四大爱情戏看元代知识分子的“失语”状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郭建平,桑晓飞.白朴《墙头马上》裴少俊形象略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9).

[4]翟满桂.“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元代爱情剧及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J].零陵师专学报,1997(3).

[5]毛晋.六十种曲[M].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推荐访问:西厢记 墙头马上 略论 文本 分析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端午节演讲稿经典优秀范本四篇
下一篇:学习北斗精神心得体会:让“北斗精神”常驻心中(2022年)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