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方法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1 18:15:02 点击:

蒙古民歌中,长调歌曲可以说是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它高亢明亮、气势宽广、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和热情奔放的特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豪放豁达、崇尚自然的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蒙古人民生活的草原环境、游牧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蒙古人自由的生活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长调歌曲作为蒙古族代表性的艺术体裁,仍然是当今蒙古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艺术特色

长调民歌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范畴,她产生于狩猎经济时代,形成于游牧生产阶段,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发展成熟,特别是建国五十年来,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长调民歌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最初的长调民歌实际上就是牧歌,这是由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方式决定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音乐体裁的确立和不断完善,这种民歌体裁也由最初体现原始的游牧生活,而扩展到各种场合和不同领域,最终形成了结构完整、体裁广泛、风格独特、表现力丰富的民间歌种。其“独特”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速度缓慢,节拍自由。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宽广、辽阔的草原。大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翱翔的雄鹰、奔驰的骏马……这些决定了蒙古长调速度缓慢、节拍自由的特点

2、句法结构为非方整形,并且字少腔长,高亢悠远、宜于叙事、长于抒情。

3、风格统一、色彩多样。东部呼伦贝尔、科尔沁等以“游牧”为主的广阔地区,长调民歌异常发达、经久不衰,其特点是音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形式洗练、简洁,中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阴山山脉以北的广阔地区水草丰美、气候温和,自古就是一片天然的牧场,长调民歌得以繁荣发展,其特点是:形式完美、结构长大、内容深刻、音调绵长开阔、意境深沉悠远。西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阿拉善一带的广阔地区,长调民歌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旋律质朴,但装饰音的运用与东、中部地区相比显得不够丰富。

4、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茫茫草原是长调民歌赖以生存的依托和源泉,长调歌曲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大草原。最早的长调都是以“草原”、“骏马”为主要内容的。但随着长调音乐的发展,其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有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情歌,有赞颂英雄、赞扬祖先、赞美家乡的赞歌,有歌唱草原、赞美牛羊的牧歌,也有歌颂英雄事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叙事歌等。从演唱形式上看,有独唱、齐唱、重唱、也有合唱,其中“潮尔合唱”,更是蒙古族所特有的一种长调民歌体裁;从表现形式来看,长调民歌的演唱既可以是有伴奏的,也可以是无伴奏的,而无论是歌手还是乐手,都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蒙古长调作为“游牧”生活的民歌题材,也由“室外”延伸到“室内”,无论是庄严的庆典、还是喜庆的宴会、甚至家庭聚会,都能听到这优美动听的旋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草原以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长调民歌不仅登上了音乐殿堂,还迈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二、演唱方法

和其他种类的民歌相比,蒙古长调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面。她那独特的音色,发音要领,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以及那华彩韵味,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就多年的演唱及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注重气息的运用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气势宽广、字少腔长,唱起来激情豪放,一泻千里。由此看来,要演唱悠长而舒展的长调歌曲,气息至关重要,演唱者须具备精湛的控制呼吸的能力,要做到气息深、通、活。所谓“深”,就是指气息要吸到腰、腹一带,要形成一般由呼吸肌肉群形成的对抗力所引起的气压团,即呼吸支点,所谓“通”,是指歌唱时要保持呼吸通道畅通无阻,所谓“活”,是指气息的控制要灵活自如,不要僵硬,换气要自然、巧妙、连贯,这样才能使歌曲听起来自然舒展、悠远绵长。

2、独特的共鸣方法

共鸣在歌唱发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更清脆、明亮,具有更强的穿透力。演唱蒙古长调,就特别需要这种明亮、光彩、穿透力极强的、金属般的声音,也只有这种声音,才能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传送得更远。

蒙古长调的传统歌唱方法,其共鸣有其独特的技法,比如在演唱“诺古拉”时,因其共鸣焦点不同,可分为“浩米诺古拉”、“腭柔诺古拉”和“膛奈诺古拉”。“浩米”即喉咙,其演唱方法是,声带着力较强,气流集中喉咽腔,发出的声音明亮、透彻、结实,具有高频共鸣的效果,多采用同音反复,“腭柔”即下颚,其演唱方法主要靠咽壁、软腭、舌的变化改变口咽腔的空气容量状态和振动而获得特殊的、具有高频共鸣效果的声音,以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装饰音来体现:“膛奈”即口腔的上膛,包括软腭和硬腭,其声音的共鸣焦点集中在鼻咽腔,基本上以大二度或小三度装饰音同旋律音构成一种强弱交替的波浪式的声音来表现。声带着力较轻,以泛音为主,声音效果比较柔和,常把i、u母音用弱音控制处理,细若游丝、余音缥缈。

总之,蒙古族传统唱法善于通过调节嗓音、歌唱状态等来充分发挥歌唱共鸣效果。

3、混声的运用

一个好的高音应建立在真声与假声的结合上,演唱蒙古长调也不例外。一般来说要唱好蒙古长调歌曲,必须要有较好的嗓音和宽广的音域。蒙古族传统演唱也使用混声方法,采用特殊的音色变化技术,将音域变宽。这样做有两大优势:其一,能使声区、音色统,声音更加流畅,其二,混声中含有一定量的真声色彩,更加强了声音的穿透力。

4、拖腔式长音的唱法

蒙古长调具有草原韵味的旋律表现手法之一就是多在旋律骨干音上采用较长的拖腔来抒发感情。这也是称其为蒙古长调的原因之。但这种拖腔不是说拖得越长越好,那种不顾歌曲的内容和音乐风格,随意拖长音乐节奏的唱法,会大大减弱长调民歌的艺术感染力。一般的说,长调民歌的每个乐句或乐节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理解的长调。其实,所谓的“长调民歌”,应该是长中有短、短中见长、长短结合,因此在演唱长调民歌的“长音”时,千万不要一味追求“长音”,以至于把歌曲唱散,把气息“唱腔”,破坏整个歌曲的内在关系,从而失去长调民歌的特有美感。

5、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

诺古拉是蒙古长调的重要表现技巧,它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华彩音(人为的颤音),最能体现蒙古族音乐的特征,歌曲中很多有“味道”的部分,都少不了使用诺古拉。

“诺古拉”,汉语可译为“波动音”。这种“人为的颤音”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获得:一是通过声带特殊颤动发出所谓的“波动音”,二是通过下颚的上下抖动而带动软腭、舌根、咽部肌肉的活动形成声音的波动,三是通过软腭的抖动而形成声音的波动。正是这种独特的“波动音”的技巧,奠定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o

6、借鉴西洋唱法

蒙古族长调歌曲的一些唱法,许多方面同西洋美声唱法是异曲同工的。比如说气息的控制,二者都强调气息的“深”、“通”、“活”,强调腰部肌肉运动对气息控制的重要性,在共鸣腔体的打开上,二者都强调打开咽腔,强调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特殊共鸣作用。所以,在长调歌曲的教学与演唱中,适当借鉴和结合西洋美声唱法,必定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责任编辑:文键

推荐访问:长调 蒙古 特色 演唱 方法
上一篇:毕·尼(祭祀歌)
下一篇:原生态唱法的声乐教学应用与实践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