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来源:主题教育 发布时间:2022-11-21 15:35:33 点击:

[摘要]“中国梦”的生成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中国梦”的目标彰显多重向度融合性,“中国梦”的实现具备发展路径可行性。将“中国梦”纳入理想信念教育,将形成新的理论引领,开启新的话语体系,构建新的内容框架,推进新的模式转化,因此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做到内容、渠道、载体、环境和实践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梦” 理想信念 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奇(1979- ),男,四川泸县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006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立项信念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3PYDS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3-0056-03

一、引领:“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1.“中国梦”的生成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首先,“中国梦”的生成具有渊源的文化传承,是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内心追逐梦想的具体体现、理性表达和情感倾诉。其次,“中国梦”的生成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梦”的落脚点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群众史观”是一致的。再次,“中国梦”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回顾、总结和概括中提出的,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当代现实表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最后,“中国梦”的生成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中国梦”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民众更加迫切希望共享发展成果的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民众最迫切的愿望和最根本的利益。

2.“中国梦”的目标彰显多重向度融合性。“中国梦”是个体梦想、集体梦想、民族梦想、世界梦想多向度的融合。从个体角度看,它是富民梦,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集体角度看,它是强国梦,指的是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民族角度看,它是复兴梦,强调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史,要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实现“复兴起来”,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富民梦,强国梦、复兴梦的实现势必缺失基础和根基;没有强国梦,即便是实现了富民梦,人民群众也感受不到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缺失向心力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复兴梦,富民梦、强国梦缺少更高层级的精神追求,摆脱不了形而下的物质属性。因此,富民梦是基石,强国梦是关键,复兴梦是目标,三者相互依存、环环相扣。

3.“中国梦”的实现具备发展路径可行性。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与智慧,“中国梦”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将汇聚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二、契合:“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拓宽了发展空间

1.“中国梦”的理论创新契合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路径,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新的理论引领。当代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但是,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受经济发展全球化、世界发展多极化、文化取向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不断加强对高校的渗透,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提升,也是当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依据。面对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正确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辨明是非真伪,指引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主动抵制反主流意识形态,追求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培育的与时俱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和认识上自觉接受和认同“中国梦”,大力培育和发扬中国精神,并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中国梦”的表达方式契合理想信念教育的隐性特质,开启了理想信念教育新的话语体系。为保证理想信念教育正确鲜明的思想政治立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等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忠实于教材,照本宣科,往往使用严肃沉重、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这样虽然能保证内容正确,但教育意图明显,目的性强,容易使教育对象产生被“灌输”、被“说教”的感觉,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而不能入脑入心,无法真正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中国梦”概念克服了抽象化、理论化的理念说教化,以具体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的话语在现实语境下进行弘扬传播,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软实力。“中国梦”的话语风格给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想信念的话语体系不能忽视隐性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用隐性教育的方式表达出来,打消学生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抵触心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精髓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认识,这也正是当前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3.“中国梦”的教育价值契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了理想信念教育新的内容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道路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大学生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的远大理想。中国精神的教育价值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激励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励大学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中国力量的教育价值在于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让大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更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远大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梦”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了新的坐标体系,在新的坐标体系下,引导大学生坚定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伟大责任,进而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中国梦”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了新的坐标体系,在此坐标体系下,大学生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伟大责任,进而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构成了“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框架。

4.“中国梦”的组织方式契合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客体性,推进了理想信念教育新的模式转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希望得到社会尊重与认可的愿望更加迫切。在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单向灌输模式下,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和参与缺位,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脱节。同时,理想信念教育往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上而下地传达和组织动员,教育对象处于教育环节的终端,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效果也逐层递减,有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抵触理想信念教育的情况。“中国梦”的话语方式和价值追求贴近民众,有利于通过自下而上的组织动员增强个体对集体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梦”自下而上的组织动员方式,要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激发大学生基于个体内在的主体性需求,更有利于将实现“中国梦”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进而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三、创新:“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提出了方法途径

1.内容创新:突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筑梦者,一方面,要让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给大学生指引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根本路径,要加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教育。首先,加强中国道路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事实证明,中国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在历史进程和现实发展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要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次,加强中国精神教育,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近代以来又受尽屈辱,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一股民族复兴的劲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用这种精神动力提升大学生的理性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加强中国力量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加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要认识到“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让大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主动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民族梦融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梦想。

2.渠道创新:强调思想政治课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在“原理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掌握“中国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生动实践,深刻分析“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大学生心中,从而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其次,要在“概论课”教学中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再次,要在“纲要课”教学中通过对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如何抵御列强侵略,如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最终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历史讲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最后,要在“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遵法守法意识,倡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中国梦”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将“中国梦”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鲜活实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3.载体创新:加强文化载体、实践载体和网络载体建设。首先,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加强校园物质有形文化建设,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将“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学校管理服务、党团建设、文体活动等,积极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高尚的道德规范,积极宣传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其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深刻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长见识、提升本领,形成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并最终转化为具有坚定理想目标的实践行为,鼓励大学生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在助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个人梦想。最后,网络新媒体是大学生接受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中国梦”的话语方式更贴近青年学生,是自下而上的基于个体内在需求的教育传播方式。大学生对互联网依赖越来越大,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积极传播“中国梦”,通过建设专题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定期向大学生推送理想信念教育信息,组织开展微博、微信评选等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传递正能量,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使学生在微博圈、微信圈、好友群等平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4.环境创新:营造和谐进步的校园、社会和家庭环境。首先,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要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等要及时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情况和最新动向,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掌握新的话语方式,有针对性地回应大学生关注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宣传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加强高校课堂纪律管理,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要加强高校社团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其次,社会要加大对贪污腐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及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和惩治力度,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宣传等部门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最后,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言传身教,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实现个人梦、家庭梦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

[2]孙兰英.拓展“中国梦”教育普及的方法[N].光明日报,2013-07-11.

[3]董晓蕾,王秀丽.“中国梦”开创理想信念教育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7).

[4]刘泰来.习近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推荐访问:视域 中国 理想信念 大学生 教育
上一篇:全县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主题党日”讲话(范文推荐)
下一篇:端午节主题演讲稿3篇

Copyright @ 2012 - 2024 信颜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颜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2002106号-1